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我可以選擇不要身心障礙嗎?

學生來信

這周五班上才發生一件事情,心裡還蠻難過的......
班上有個小孩在上彈性學習時被同為綜職科學生的孩子說『你不要來跟我說話』,
他在普通班學生面前說我們的孩子『你們班是啟智班』(因為彈性學習不分科別所以有普通班學生),聽說當下普通班學生竊竊私語的說『原來他們就是啟智班喔』,
這讓我們班那位孩子非常受傷,而且他又是非常在意他人眼光的人,
一回班上就嚷嚷『我要轉學』,聽到這句話真的很難過,
覺得只是學習不同東西的他們為甚麼在別人眼中就顯得低階、下等呢?
原本對那位綜職科學生很生氣,但後來自己想想他何嘗不是因為社會的眼光而急於切割呢?
第一次這麼切身的感受到『歧視』的可怕,竟能讓一個孩子選擇傷人、不再認同自己......
好在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很勇敢,一直鼓勵那位同學,算是整件事裡面最令人感到窩心的地方了😄

因為實在太有感了所以打了好長一篇給您,不好意思耽誤老師的時間了~~

--------------------------
我的回信

非常開心你可以思考你的教學還有跟學生互動的情形,也在乎學生的想法。這是多麼珍貴的能力。教學就是這樣一個永遠都會不足,永遠都要思考的工作。每一分每一秒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從學生那裡得到回應,也學到新的東西。這就是我喜歡教學的原因。

我一定要認真回應你提到的學生自己歧視自己的現象。這就是我一開學跟同學藉由英文時間來說教的原因。我們社會充滿著各種歧視,對身心障礙人士的歧視更是尋常的事情。這位同學其實很痛苦,他的行為反映的是他對主流社會價值的認同,他也渴望被認可為主流社會的一分子。可是同時他知道他是被歧視的對象。他想要跟『正常』的同學一國,就背叛自己,指出你們班同學不正常,而他跟你們班同學不同, 想讓人家覺得他也是正常的。

這樣的現象的始作俑者是我們, 自認沒有身心障礙的我們。我們在和身心障礙學生互動時不經意甚至刻意流露出來的輕蔑或是憐憫的表情,語氣,動作,行為,語言在在都在每一位同學眼裡。沒有人想要被憐憫,更沒有人想要被歧視。可是很不幸的,主流社會人們的表現告訴我們可以歧視。

我有位研究生正在做一個聽障朋友的生命敘事。這個故事的主軸就是聽障朋友如何盡其所能要被視為聽障的生存策略。他想做聽人,可是在尋找一個完美的助聽器的過程中老是碰到挫折,因為沒有一個助聽器能讓他跟聽人一樣聽到所有而且完全的聲音。在外人的眼中,這個孩子一直在追求一個虛幻的目標,可時對他本人來說,他在認真過日子,想在聽人的社會中生存下去,雖然日子也過得很不順利,他之所以這樣拒絕聽障,他的家人是很大的原因。因為他們也逃離聽障相關的問題,可是我們能說他們不對嗎?

我們是特教老師,我們一起以身作則,讓所有學生看到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不應該因為膚色,語言,性別,或智商分數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所以讓我們做為我們學生的advocate,即使能夠扭轉一個人的想法,我們的存在就有一些意義。

謝謝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