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思考素養導向的考題

學生:我一直在想現在108課綱推行的素養題對於身在資源班的學生到底是好是壞,現在許多考題因為要迎合素養導向,所以解題的思路就必須多繞好幾個彎,就會造成學生可能本來會答題的,但因為題目變複,反而沒有測到學生的能力,尤其現在許多考試仍是選擇題或簡答這種一翻兩瞪眼的題目…

我:這是台灣教育的難題。全國人民都被考試綁架,以為學習的目的就是考試得到高分,可以進入名校,考試就成了教育的宗旨。課綱的初衷是希望學生透過教育成為社會的好公民,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同時也有自己的想法,能夠理智思考辨別自己該做的事,對事情有批判能力(在這個充滿1450網軍的世界,這個能力特別重要)。我喜歡新課綱以素養為導向。可是素養學習跟考試不應該掛勾,一旦考試出現了「素養題」,我們等於就在教孩子如何做有關素養的文章,而不是當一個有素養的人。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我更擔心準備素養題會適得其反,為了要應付素養題,我們教學生在答題的時候有一定的規則或脈絡可循,這樣是傳授考試策略,不見得會提高孩子的素養學習!

在美國,高中生要讀大學,通常需要靠一個SAT,這是一個學業學力測驗,測驗學生的語文及數學能力,考的是念大學需要的基本能力。申請大學除了要求SAT分數,其他就是學生的在校成績及教師的推薦函。當然在台灣社會,你可以說我們可以花錢請老師寫得天花亂墜,我還是相信有誠懇的老師,也有貪心的老師。這是另外的問題,先放著不談。

還有,我們怎麼教素養?老師一定會教素養嗎?假設老師都有素養,又知道素養如何教,也很努力教素養,學校就成為素養工廠,學習個幾年下來,學生就是有素養的產品了嗎?其實每個環節都不確定。素養考題的設計卻是如此思考的:老師都有素養,也都很會教素養,老師教了素養,學生學習素養,畢業了也就有素養,而且考試的時候,素養題也會考高分。這樣的因果關係很荒謬吧?

我知道我的憤怒很天真,也很虛偽,我就是考試分數夠好,才能念大學,成為人生勝利組的一分子。可是我們有太多學生,不只是特教生,在這過程中,無法應付這麼多的考試。考試的目的是要看學生會什麼,而且基測或學測不是唯一評量學生是否學到了素養的檢測方法。我認為考試就考基本學力,讓素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社會成為學生學習/反思素養的學校吧!學校還是可以教素養,我很喜歡新課綱,它讓老師思考教學可以怎麼進化。可是我不同意學生的素養是可以用考試評量出來的。我還是很生氣,哈哈,請見諒。你的反思讓我趁機發洩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