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需要雙語教育嗎?

看完林子斌老師的書,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天下親子2021年出版。林老師提出雙語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不討厭英文,願意用英文來溝通,雙語校園也提供學生說英文的環境。

我非常同意林老師的想法,因為台灣以應付升學考試為出發點的英文教育讓太多學生討厭英文,把英文當背誦的學科內容,每天要考試,當然不想碰英文,更不想說英文。而且在長年的英文文法翻譯教學法的薰陶下,只能學習如何硬背生字,拆解句子,分析文法規則。這些技能可以用在考試,可是少了聽說的訓練,對學生的英文溝通能力完全沒有幫助。這樣子學英文當然學不好。英文好的學生大部分是從小靠美語補習班的栽培,就算如此,學不好英文的學生還是大有人在,也因此很多學生覺得自己不是學英文的料,對英文敬而遠之。

請看一位學習障礙學生痕層分享在學校學習英文的痛苦和心情轉折:雖然我考試都不及格其實我英文還不錯。我與學習障礙的恩怨情仇(YouTube 影片)

不過林老師提出的解決方案(實施雙語教育)並無法說服我這個方案可以讓學生因為多了使用英文的環境(如果學生很幸運能在少數雙語教室裡學習),他們會喜歡上英文,會想說英文,最後能夠自在地在英語、華語間優游自得。這個想像的雙語教育的未來遠景要留給語言學家來討論,在此我不做評論。

學生不喜歡英文是目前台灣英語教學的結果。最需要做的應該是改革英語教育。如果英語教育能夠改革,反而能達到林教授說的雙語教育的目標:提升全部學生的英文能力(我還是認為英文能力每個孩子都需要,不用分級;林老師建議分級,不過能力差的孩子太多是因為他們接受的英語教學品質不好的關係)。每位英語教師都應該要執行有趣,有溝通作用的英語教育,聽說讀寫都要照顧到。讓孩子可以用英文做日常溝通即可,看到使用英語的人士不怕開口,看到不會英語的人士也會想辦法溝通,不因為對方不會英文而輕視他們或是放棄溝通,也可以繼續用學到的英文當作學習工具,開拓出屬於自己的英文/雙語世界的一條路。

如果我們能讓英語教育老師把孩子的英文教好,其他學科老師就可以用他們最舒服的語言進行教學。

我猜林教授是否已經對台灣的英語教育死心,還是把英文歸類為考試科目,認為英文課無法教如何用英語溝通,所以才推雙語教育?雖然我一點都不覺得我們需要變成華語英語雙語國家,如要真的成為華、英雙語國家,我寧願教育部廢除英文師培課程,因為目前訓練出來的英語教師無法讓學生喜歡英文。把省下來的預算,加上更多的錢請大量的高品質外師用英文來教授所有的學科,讓每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至少到高中,不管他們在偏鄉、都市,都能享受到貴族全美/英語學校的教學品質,早上讓外師用英文上課,下午讓台師用中文上課,一個星期五天,好好學個12年。這樣一來,所有的孩子都自然成為雙語學習者了。等他們上大學的時候,所有教授就可以用英語或是中文授課。同時還要規定這些重金禮聘來的外師不能學中文,一個星期除了上課,還要出門20個小時,到便利商店,超級市場,公園,圖書館的時候完全說英文,來創造台灣的英文環境。

台灣即使真的有這樣荒謬的政策(可是一定比目前的雙語政策有效),我還是很悲觀,學生一出校門,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沒有使用英文的機會。也許可以做得更徹底,請立法委員立法規定為了營造英語環境,大家出門不能說中文,每個人都說英文,不會英文的人就不要開口,也不能開店做生意。就像林老師送女兒去上英語營,整天不准說中文,或是經濟情況許可的話送孩子出國遊學,沉浸在英語環境中。這兩個建議是他在「給孩子持續的語言環境」中提出的,其實這兩個建議跟他倡導的本土雙語教育有些牴觸。不過這兩個建議也證明台灣還真的沒有說英語的環境!需要一個星期五天的語言學習營或送孩子出國來幫忙提供英語環境。他們夫妻都是英語教師還需要如此營造英語(雙語?)環境,其他的家庭要怎麼辦呢?

我想我們已經被雙語教育這個政策綁架了。與其討論新加坡、加拿大這兩個國家的雙語教學之後,而結論是這些國家和台灣歷史語言環境非常不同,他們雙語教育不適用台灣,台灣需要發展自己本土的多語(例:排灣族語/客語/華語/越南語/印尼語/閩南語等)教育,我們更應該思考為什麼台灣大部分學校裡的英語教育不太有效?學生從小三到高中學了一共10年的英文,接受了10年的英語教育!很多人還是不敢開口說英文?我們應該去德國或是荷蘭看看他們的英語教育。為什麼大部分的德國/荷蘭人不怕說英文,也可以用簡單或是相當好的英文和其他國家的人溝通?也許是他們的英文教育很成功?而不是他們提供雙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