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學生被允許快樂學習嗎?

今天朋友傳來一個高中教師在參加特教研習是重點筆記。重點之一為:「最怕遇到家長的目標是孩子快樂學習,學校不能給孩子壓力,而孩子回到家都很快樂,真的非常快樂,但人生不會快樂太久。」 

對這幾句話,我有不同的想法。

1.   讓我們用最簡單的定義來理解快樂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愉悅感,可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到新的事物而產生的滿足感,可能是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的成就感,提升對自己的自信,可能是和同儕互動時得到的互助情誼和正向的關係。如果我們這樣看快樂學習,教師能不能給學生「壓力」就不是重點了。教師一定要給學生適當的壓力(符合或是稍微超過學生能力的要求或期待),否則以上描述的快樂學習無法發生。前提是,這些期待和要求要能讓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可以達成,這就是維高斯基(Vygotsky)的近側發展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2.   根據以上的定義,我非常認同家長對快樂學習的期待,我會跟家長站在一起,而不是害怕提出快樂學習期待的家長,也會加入為學生快樂學習倡導的家長團體,來一起思考方法,提供教育單位參考。
3.   最後一句太可怕了:「人生不會快樂太久」-聽起來像是:家長等著瞧,現在「學習非常快樂,在家非常快樂」的小孩,要小心了,因為很快你們就會不快樂了。不管這是在什麼情境下提出的警告,或是對家長期待的反諷,能夠說出這樣「警告」的教育人員似乎忘記了,教師是引導學生快樂學習的主要人物,是學生快樂學習的來源。如果預告家長或是學生未來的學習路程會不快樂,身為教育人員的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教育工作呢?我們極有可能是學生不快樂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不會或是不能引導學生發現新事物,只會指派他們無法完成的作業,或是無法營造一個可以讓他們和同儕在互動時產生共鳴或是建立正向關係的學習環境?或是我們就是給學生不適切壓力的罪魁禍首?
4.   當我們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會快樂時,我們其實是在告訴大家「我們是不適任的教師,或是我們因為其他我們控制不了的原因,沒有能力引導學生快樂學習」。
5.   如果能在一個國家的特教研習現場,聽到學者把學生的學校學習本來就不會快樂(這個應該是我們要努力改變的教學現實)當作不容質疑的真理,臉不紅氣不喘的大聲說出來,而且還得到現場參與研習教師們的認同,這樣的國家不配經營教育,因為我們這些主導教育的大人們完全忘記孩子也有快樂學習的權利,更不要說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我們想要當什麼樣的教師?反省過我們有能力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嗎?
6.   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來說,在學校學習的生活已經不很快樂,社會對於身心障礙的刻板印象和歧視從來沒有少過,仍然以考試升學為主的教育現場也不乏歧視身障學生的教師,如果我們特教教師和學者還要落井下石,跟家長和學生他們說你們的學習不會快樂,我們也許是家長和學生最糟糕的敵人?
這是個令人沮喪的結論,我不願意就這樣結束這篇文章。我只能從自己做起,認真思考,對學生來說,可以快樂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如何與其他想法類似的同仁一起討論彼此的看法和做法,一起來改變「學習不會快樂」的教育現場。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致王婉諭委員,討論有關「台灣台語」的想法

王委員您好,
很冒昧寫信給您。我是語言治療背景,服務在語言、溝通方面需要支持的兒童及成人,目前的工作為訓練未來的語言治療師及特教教師。我一直很支持你為兒童權益倡導,也希望您繼續為兒童及身心障礙人士發聲,因為兒少和身心障礙者的聲音比較不容易被聽到,需要您的大力倡導。
前幾天看到您提議把台灣閩南(福建、河洛,福佬語)語改為「台灣台語」王婉諭:閩南語改「台灣台語」,很想跟你分享我的想法。
我是語言專業,很喜歡學習語言,也很喜歡研究語言。記得在美國學習語言發展的時候,讀到「國家/標準語言」和「地方語言」唯一的差別是[國家語言」背後有一支軍隊(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心裡相當震撼。原來所有的語言都是平等的,值得尊重的,沒有任何一個語言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以國家為名,可以稱為「國語」的語言原來是政治勢力運作的結果。因此我在上課的時候,以「台灣華語」稱呼以前我們說的 「國語」,以「台灣閩南語」稱呼以來自福建漳州、泉州的各種語言,也尊重這些語言的源頭。當然在台灣,我們還有眾多原住民族的語言,世界到處都可以聽到的客語,更不要說從世界各地來的新住民他們說的語言。
我希望您建議「台灣台語」並非要把這個語言變成國語或是官方語言,因為我相信你有多元文化的素養,尊重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可是如果我們把一個語言稱為「台語」,顯然是「台灣的(唯一)語言」的意涵,這跟「台灣華語」,「台灣客語」非常不同,似乎把「台灣閩南語」升級為「台灣台語」,做為代表台灣的語言。其他語言都不是「台灣的(唯一)語言」。
把「台灣閩南語」稱為「台灣台語」就可能是因為所謂的「台灣台語」背後有支強大政治軍事力量的的閩南沙文主義者,覺得自己可以代表台灣,忘記了在台灣,還是有人不會說「台灣台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說「台灣台語(福建話,漳州話、泉州話、Hokkien)」的人也並非台灣人,或是來自台灣。

「王婉諭也質疑,閩南語(台灣台語)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卻沒有專責機構推動?」王委員長期為少數發聲,這次質詢卻以代表相對多數來爭取更多資源,是否和您一貫的為少數發聲的主張有所違背?我非常同意文化部長李永得的回應。「李永得說,多元文化的意義,是對於弱勢的文化,國家要用更多資源支持。他認為台灣台語若要推動專責機構,如建置台灣台語語言發展中心,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困擾。」也許是因為李永得為客家人,了解語言少數的想法?

最後跟你分享我的學生對語言的想法。希望可以給您參考。謝謝。語言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