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高雄人行道上機車最大













我住在高雄。剛剛搬來的時候,常常看到機車騎士風馳電掣騎上人行道,闖紅燈, 大方逆行,停在斑馬線上,霸佔人行道,阻擋行人使用馬路。也看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小心翼翼地讓機車先過。為了這件事情,我寫了幾次信給交通大隊和市長信箱。也在一次碰見副市長的機會中跟他提了,大家都說會加強取締,可是我一次也沒看到交通警察先生小姐執法。

也去了派出所,問值班警察,到底機車騎上人行道是否違法? 當然違法啊,警察先生認真的回答。那為什麼到處都看到機車騎士違法呢? 唉,我們人力有限,沒辦法做這麼多。你可以照相,把相片直接寄去有關單位檢舉。

我聽了這位警察的話, 照了幾張相片,又寄去交通大隊和市長信箱。回信也是跟以前一模一樣,說是會加強取締。再去信表達我的不滿時,承辦人員要我到顧客滿意度調查那一頁,去反映我的不滿。 我也照做了。當然沒人理我。

在高雄一年多了,每天看到機車橫行無阻,只要騎得上去的地方都看得到它的蹤影,中正路上幾段鋪上漂亮馬賽克的人行道也被經常造訪的機車壓得破碎。住久了也才發現,機車製造的噪音和空氣汙染更是高雄居民習以為常的事。也許大家都已經習慣在這麼吵雜的環境中生活,似乎沒有人在乎噪音帶來的副作用: 損害聽力,干擾情緒,影響睡眠品質等。更沒有人願意提醒大家機車廢氣是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好了,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問,機車最大跟特教有什麼關係? 有很大的關係。前一陣子,特教系一位同學騎機車在人行道上擦撞到一位行人。這位未來的特教老師竟然怪這位行人走路不好好走! 我們能怪這位在高雄長大,每天看到別人騎機車上人行道,以為機車可以跟行人共享人行道的同學嗎?

特殊教育是因為法律規定身心障礙學生也有受教權而產生的一個職業。如果我們沒有法治的概念,我們永遠不能成為專業的特教老師,不管你的板書再漂亮,教學計畫多完美。特殊教育老師的專業精神之一就是為了倡議孩子的受教權,也要鼓勵孩子為自己或他人的權益發聲。最簡單的行動就是注意到非法或不公義的事情的時候,要能夠站出來,告訴自己和別人, 這件事是不對的!

當整個社區,包括政治人物和負責執法的員警,都對機車違法的事情不聞不問的時候,或是習以為常,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在教我們的孩子: 機車可以霸凌行人,因為機車才是老大。

人行道是屬於行人的,是為了保護行人的路權而設置的,即使畫有停車格,也請把機車牽上來停車。如果要行人為了自己的安全,被迫在人行道上讓路給機車,自己被擠到路邊,這是極端荒謬的事。請機車騎士把人行道還給行人吧! 讓高雄市民一家大小可以在寬廣的人行道上自在地陪長輩散步,走路上學,跟著孩子騎腳踏車,追蝴蝶,也教我們的孩子尊重別人的權利。謝謝大家。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當拒絕性騷擾的標語無所不在


先說聲抱歉,我不知道這個現象的始末,可是這個正在進行的現象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性騷擾的觀感和也許是未經考慮過地持續扭曲或是複製性別刻板印象。



去年九月回台灣教書,很快就發現校園裡到處都貼了『禁止性騷擾』的大小海報及標語,有些海報或貼紙上還有通報性騷擾的電話號碼。不只如此,公家機構大門上的跑馬燈,台鐵車廂裡的跑馬燈,也常看見『防治性騷擾』,『拒絕性騷擾』之類的宣傳標語。
看到這麼頻繁出現的海報,我的第一個反應是: 原來在台灣,性騷擾是經常發生的事,就因為太常發生了,我們一定要隨時小心,因為色狼就在你我身邊。先不管這是否屬實,這些海報的確是在提醒我們下一個性騷擾的受害者很可能就是自己。當然男女生都有可能成為性騷擾的受害者,在台灣,女生還是受害的大宗。這樣的警告也讓身為女性的我更加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憂心,要時常防範他人,也就複製了男生是合理獵豔者,女生是無助的獵物,需要被保護,也要加強戒備這樣的刻板印象。在『禁止性騷擾』的海報及標語環繞下,女生什麼時候才能甩掉『弱者』的標籤?

這些標語除了單獨存在,也常跟禁止抽菸、防治登革熱等宣傳海報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如果我們用禁煙的心情來看待性騷擾,這兩者並存的現象是不是告訴我們,這裡不能性騷擾,可是在沒有貼上禁菸/禁止性騷擾標誌的地方,就可以抽菸/性騷擾? 請問,我們需要到處張貼『禁止殺人』、『禁止偷竊』,或是『禁止闖紅燈』的標語嗎? 在禁煙的場合抽煙是犯法,在沒有禁菸的場合,抽煙是個人的選擇。可是性騷擾在任何地點都不應該發生! 因為性騷擾是犯罪! 就像殺人、偷竊、闖紅燈一樣!

這些無不在的標語擺在一起,似乎表示我們把性騷擾的嚴重性輕估成癮君子吞雲吐霧的愜意,或是把性騷擾比做為傳染登革熱的蚊子。前一個是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後一個是為了生存而叮食動物血液的昆蟲,這兩件事不能跟性騷擾放在同一個高度來看。性騷擾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身體或精神的侵犯,是個違反法律、違反人身自由的罪行,不是按熄菸頭或是打打蚊子就可以解決的。

我想我們不經意的把這些海報到處任意張貼,反映出我們對性騷擾的理解不足或是輕浮的態度,不但沒有防治的功用,反而還加強了台灣社會對性及性別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