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試著批判性思考:以藻礁公投相關文章為例


以兩篇反對藻礁公投網路文章為例,試著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藻礁公投是近日的大事,贊成和反對雙方都積極發表文章,希望能夠說服讀者支持他們的論點。

我要以兩篇反對藻礁公投的文章為例,試著指出作者的盲點或是可以再深入討論的部分。第一篇是曾韋禎的臉書文章(曾韋禎文章

我不認識這位作者,剛好朋友傳來,我看到最後,作者問了一句:這符合邏輯嗎?

我倒是要跟作者說:你的論點完全不符合邏輯。

我先摘要這篇文章的重點。作者引用過去媒體報導,提出之前國民黨政府時代支持建立三接天然氣站的政策,問讀者為什麼那個時候沒人反對,現在不只很多人反對,連國民黨也反對,而且三接範圍從232公頃縮小為23公頃,大家還是把這個三接計畫當作罪大惡極的計畫,這是怎麼回事?完全不合邏輯。

作者使用了目前媒體或是網路文章很常用的論理方式:用過去的事實「打臉」現在的事實。最常見的是民進黨政府跟過去的國民黨政府比爛。好像我們沒有那麼爛,我們就做對了。這個論理的最大問題就是作者不管時空背景的不同,只要別人曾經做過,我們就可以這麼做。從前國民黨執政的時候,沒人反對,現在大家反對,國民黨打臉自己。作者非常不能理解這樣的現象。

我來解釋作者這個立論的缺失。因為作者不管時空背景,他犯了的基本邏輯錯誤就是忽略了時間還有人的想法會改變這兩個因素。也希望因為我的解釋,讀者以後瞄到這種相互比爛的文章,就可以不用看了,因為這種論點只是混淆視聽,想把你拉進不同陣營,或是同溫層人士互相增強自己的誤解。

首先,現在支持藻礁公投的年輕人在國民黨執政時代還是小朋友,可能還沒有機會或是動機參與政策制定。他們現在長大了,想要表達他們支持藻礁的想法,應該跟和國民黨一起瞎起鬨沒有關係。真的要說,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是看到國民黨就要反的,國民黨如果跟著起鬨,可能只有反效果。

時間還有一個功效,那就是給我們思考創造的空間。過去我們對能源的看法是舊式的,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其他有可以取代碳發電的有效方式,才會有那樣的政策。現在十幾年過去了,科技的發展和綠能的發展讓我們重新思考三接的必要性,現在的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和研究能力,來發展比以前更進步的科技,找到藻礁和供電共贏的局面。也希望目前的政府認真一點思考不是核電,也不是碳發電的能源政策和支持發展這方面的綠能科技。

另外,以前就是大人的我們也有可能改變想法。經過這麼多年的環境永續教育和政策宣導,如果大家還是抱持過去對環境破壞不聞不問,只要能夠領到多一點回饋金就好的想法,政府和民間提供這些教育和政策方面的投入似乎就沒意義了。還好有這些教育和政策的推動,我們的想法得以改變,可以拒絕回饋,可以用公投的方式告訴現在的民進黨政府,不要犯了跟當初國民黨政府一樣的錯誤。

還有,作者把藻礁議題簡化成232公頃減少為23公頃的問題,讓我看到作者寫作時的選擇性調整資訊內容,也許有誤導讀者的嫌疑。所以我認為作者這篇文章不能說服我不去公投。反而鼓勵我更要去公投,告訴政府我們有別的選項。

同樣是反對公投,另外一篇文章就很不一樣。是黃俊翰寫的「實際參與過藻礁研究案的真心話」。(黃俊翰的文章
先摘要這篇文章的重點:作者「支持用有效的方法保護藻礁。不支持由潘忠政領銜的藻礁公投連署案」。作者指出因為桃園工業廢水排放,藻礁救不起來了,復育效果有限。環保人士的理念卻不同,似乎在抗拒科學研究的結果。

這篇文章的邏輯和寫法就事論事,我不用批判。可是看完這篇文章,我更支持藻礁公投。不管是誰領軍,這個公投的結果可能是停止三接的興建,至少讓藻礁的復育有可能。如果有三接,很清楚的,大潭藻礁甚至觀新藻礁一定會消失。如果沒有三接,至少還有一點點虛弱的藻礁存在,繼續承受桃園市工業廢水的摧殘。這時候我們就知道藻礁消失的兇手不只是建設三接,另一個元兇是桃園市的工業廢水,這時候我們也就知道桃園市如果不管控廢水排放,沒有三接,藻礁還是會消失。

這篇文章雖然反對公投,可是清楚指出藻礁的直接殺手原來是桃園市管不好的工業廢水。我要去公投,先把僅存的藻礁救下來,用藻礁復育和成長當做看得到的廢水檢驗指標,監督桃園市的廢水排放管理。這豈不是救了藻礁,也讓我們關注到另一個廢水排放的環境議題。謝謝作者這篇文章,讓我關心到本來不知道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